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起草的《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》强制性国家标准日前发布,将于今年11月1日实施。这一标准不仅规定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单体的安全要求,还从电气安全、机械安全、环境安全等7方面设置了电池组的产品安全准入门槛。这意味着未来电动自行车电池会更加安全,电动自行车火灾将从根源上得到控制。
然而当下,电动自行车火灾仍时有发生,其中不少都与使用不合格电池、“飞线充电”、电动自行车入户等不安全行为有关。当下防范电动自行车火灾,社区治理非常重要。防范电动自行车火灾,社区治理有何难点?在实践中又有哪些好办法好点子?近日,新民晚报记者展开调查。
违规充电
抓得住算你狠抓不住算我狠
在虹口区新港路上的一座小区,记者看到,虽然每个单元门口都贴上了黄黑色的标识:“请勿飞线或在楼道内充电”“请勿将电瓶车放置室内充电”,但小区内“飞线充电”的现象屡见不鲜。在六层高的居民楼前停满了电动自行车,紧挨着一层窗户。仔细上前查看,从楼上垂下的“飞线”钻入电动自行车防雨罩,充电器闪烁的红色灯光依稀可见。记者顺着小区步道,环绕6座居民楼发现,小区“飞线充电”的居民不在少数。有居民直接将充电插排垂放在一楼室外窗台上,沾满潮湿的泥土。有人甚至从五楼的高度垂下“飞线”,黄色的电线非常显眼。有人担心垂下的插排被盗,索性将其锁入一旁的信报箱中。当天下着不小的雨,许多电线就直接暴露在雨水之中。
为什么这个小区“飞线充电”如此普遍?租户张先生表示,小区公共区域面积有限,“汽车都要自己找地方停车,哪有地方设那么多充电车棚。去车棚肯定要找位置,而且挤进挤出都不方便。许多人就直接拉根线,还有把插线板固定在楼下的”。傍晚正值下班高峰,记者看到一位女士将电动自行车停到小区门外的路边,随后拎着电瓶走进小区。记者忙上前询问,女士回答:“肯定在家充电比较方便,不会出什么事情。”记者再问,是否有工作人员来劝阻违规充电行为,女士一声“不知道”,便步入楼栋。
小区内道路和公共区域确实比较狭窄。虽然在主干道上建设了附带充电口和消防设施的车棚,但空间所容车位不多。另有一处长条状非机动车库也设有充电口和消防灭火器,但空间狭窄,停满车后车库内道路仅有一人宽,大一点的电动自行车进出不太方便。还有一些自行车、僵尸车占据着充电车位。与此同时,几乎所有楼的门洞左右区域都停着电动自行车。由于紧挨着楼房外墙,不少都有“飞线”垂下充电(见右图)。在小区一角的铁栅门入口,有两个电瓶充电柜正在试运行,上面注明“试运行期间充电免费”,但或许其所在铁栅门车辆难以通过,居民如想使用要么将车停在门外马路边,提电瓶进入小区,要么就要专程绕到小区一角。
记者发现,“图方便”是多数居民违规充电的心态,为近100米、少走5分钟的“方便”,心存侥幸。此外,硬件是否满足充电需求,发现、劝导、管理措施是否严格,也影响着不同小区对这一难题的治理效果。
社区治理
请“嗅探”出手变空间“魔术”
疏堵结合管理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,究竟该如何“疏”如何“堵”?目前,上海已有社区作出表率。
延长小区
黑科技打破侥幸心理
“飞线充电”还有迹可循,电瓶入户往往难以察觉。谈起劝阻电瓶入户充电,延长新村居委会主任陆苹对记者“大倒苦水”。她说:“之前很多时候发现问题多数要靠居民举报,然而我们去巡查,很难抓到‘现行’。曾有一位居民经常将电瓶带进家里,被居民举报,我们一周去了三四次都没抓到。还有一些‘飞线充电’的居民,往往是居委上门他拔下来,我们一走又开始充。”
除此之外,根据排摸,延长小区88个楼栋有535辆电动自行车,密度相当高。小区外来租住人员又较多,“有些老居民看在居委会的情面上还会听从一些,但是租户往往很难听从我们的劝告”。陆苹说,“居委和物业人手也难以全覆盖,靠人来监督难度很大”。
最近几年,静安区首创运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“电动自行车充电监管及强切系统”智能感知设备即“嗅探装置”,并在延长小区试点探索智能嗅探拉网“全覆盖”模式。在延长小区,记者见到了这一“神奇的白盒子”是如何工作的。“嗅探装置”是一个带着天线的小盒子,就安装在电表箱附近的电路上。当技术人员将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充电线插入演示装置的插座时,随着指示灯一阵闪烁,仅30秒,装置便识别出电路存在锂电池充电现象。“装置运用基态电子频率采集技术,加之分析电路的功率等特征,可以在短时间内识别出电动自行车电池的充电行为。在实际使用中,1分钟左右,违规充电的信息就会推送给居委、物业相关人员手中。”设备研发机构技术人员陈晓峰向记者介绍。
步入小区居民楼,记者看到每一层都覆盖了“嗅探装置”(见右图)。其中,广泛使用的是整层版本,以楼层为单位监测并已实现全覆盖。另外,小区还在25个重点户(合租户及有违规记录的)安装了单户版“嗅探装置”。“对初次触发报警的,居委、物业会上门劝导;对两次以上高频预警用户,则会有民警上门教育,必要时进行行政处罚。”大宁路街道社区平安办公室主任刘杰对记者说。他回忆,街道在一次夜间巡查时,正巧收到违规充电警报,民警上门后,违规居民百般狡辩,但还是在其卧室发现了刚充完电还温热的电瓶。“‘嗅探装置’的威慑作用十分明显,试点不久,我收到的报警信息少了很多。”陆苹对记者说。
除了安装“嗅探装置”加强监管,延长小区目前已建设充电插口562个,数量超过排摸电瓶车数量。另外,居委会还制定了《居民防火安全公约》,发动一户一承诺签约,强化居民的安全责任意识。
华漕村
善腾挪实现疏堵结合
相比于城市中的住宅小区,农村自建房由于建设缺少规划,建筑物间距小,一旦发生火灾,往往“火烧连营”。在电动自行车火灾防范方面,农村自建房区域遍布小巷宅院,也让日常巡查的监管难以覆盖。一旦停靠在小巷宅院的电动自行车起火,很可能堵住逃生通道。
闵行区华漕村有一个农村自建房村落,由于距离产业区不远,许多外来租户经常骑电动自行车通勤,村里的电动自行车有6000多辆。今年3月23日,华漕村曾发生一起火灾,所幸无人伤亡。以此为契机,闵行区在此开启一场农村自建房消防安全拔点攻坚整治。其中,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的防范是重要工作之一。如今,闵行区华漕村已积累不少成功经验,并向全区其他农村自建房区域推广“五个三”经验做法(即“三清”:清人员、清车辆、清楼道;“三拆”:拆雨棚、拆违建、拆防盗窗;“三建”:建消防力量、建停车场、建消防水源;“三增”:增配灭火器材、增配烟感报警器、增配逃生设施;“三宣”:宣传阵地、宣传警示、宣传培训)。近日,记者来到华漕村一探究竟。
在村子主要入口处,一面电子大屏正滚动播放着消防安全教育片。道路两旁陈列着一排展板,上面印刷着发生在闵行区的火灾警示案例,不时有村民停留阅览。许多村民自建房还配有水基型灭火器、单点式烟感报警器和安全逃生工具。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新建的集中充电区,和分布在村落各处的充电车棚。村民赵阿姨告诉记者:“村里起过火,大家都很谨慎的。现在村子里到处都有地方充电,许多就在家门口两三步,我们也不会把车推进院子里了。”她还告诉记者,不少充电桩可以投掷硬币支付,使用起来比较便利。消防支队和村镇还组织村民到火灾现场开展现场警示教育。
记者发现,华漕村的充电车棚区域每隔20米就有一堵防火墙,车棚都设有消防喷淋装置和灭火器材。据了解,这些车棚的建设和其他治理措施都经过闵行区消防救援支队的指导。针对经营性村民自建房,消防部门还专门制定下发了《农村经营性自建房“十项负面清单”》和《农村自建出租房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导则》。
华漕村究竟有多少充电点位?华漕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李斌告诉记者:“目前,华漕村已建成多达28个集中充电点位,提供四五千辆的充电车位,这还不算一些分布在村子内部的零星充电棚,这又提供了近一千辆车的充电需求。”那么,这么多的车位空间从何而来?据了解,村里道路、公共区域的许多空间被汽车占用,华漕村通过将一片公共活动场地改建成集中停车场,同时清运堆物、拆除占道违法建筑,将建设充电停车位的场地腾挪出来。记者看到,为了防止村民将电动自行车推入村巷院落堵塞通道,许多狭窄小巷两端都设置了阻挡护栏,通过硬隔离防止电动自行车进入。
为了一旦发生火情能够第一时间控制、扑救,华漕村还加大投入,在现有基础上新建1个专职消防队,打造区域“5分钟灭火救援圈”。通过建设储水桶、取水码头,设置多个灭火取水点位,保障消防水源在华漕村全覆盖。以深入村中心的两个6吨消防蓄水桶为例,水源可持续使用15分钟,完全可以等到专业消防救援力量到达现场。
通过“疏堵结合”的策略,结合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,上海正全力提升电动自行车火灾防范能力。用智慧让消防安全和居民便利双赢,共同守护家园的平安与和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