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纳溪频道 > 政法文化 >
不完美的美 ——品舞剧《红楼梦》
www.luzhoupeace.gov.cn 】 【 2023-08-17 11:28:45 】 【 来源:四川法治报

image.png


  舞剧《红楼梦》剧照 图据江苏大剧院官方微博

  

  □ 寸言

  

  终于看到了一票难求的民族舞剧《红楼梦》,或许因为期望太高,我有些小失望,但正如人生求不得圆满,舞剧不完美中的美也足够让我们细细品读、静静体味。

  

  舞剧《红楼梦》分为十二幕:入府、幻境、含酸、省亲、游园、葬花、元宵、丢玉、冲喜、团圆、花葬、归彼大荒。前面的十幕比较忠于原著,最后两幕我放在后面说。

  

  开场的《入梦》很特别,相当于“暖场”。一张长条案几,一个花瓶,十二金钗依次拿着一支花款款步入。据说这段表演是演员即兴的,每场都有所不同。十二金钗可以把花插进花瓶,也可以摆放在一旁,甚至可以把其它花从花瓶里拿出,再插进自己的花;可以坐在案旁,也可以只是静静矗立,甚至还可以踩到案上。这一场很早便开始了,我去时只看到六位金钗的亮相。宝钗带着一朵艳红的玫瑰花,仅在最左侧停留片刻,将花留在了长案尽头。黛玉手持荷花,直接上了长案,缓缓而行,最终在花瓶旁落座,满怀愁情凝视着花瓶,再望向苍茫天际,最后踌躇不决、依依不舍地将荷花放在案上,频频转身、步步回首地离开了舞台,好一个楚楚动人的林妹妹。

  

  《入府》是其乐融融的欢欣场面,气派讲究的贾府中众人亮相,贾母的威严与慈爱、三春的清丽与探究、熙凤的气场与手腕都展现得淋漓尽致。黛玉入府时,那从轿子里伸出来的一只怯怯的玉足到弱柳扶风的娇态再到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,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”,的确是“天上掉下个林妹妹”来,让人顿生怜意。宝黛初见,时间瞬间停滞,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两人。舞美配合了一记“闪电”,众人定格全黑,追光打在宝黛身上,用双人对舞展现二人的心理活动,真是“金风玉露一相逢,胜却人间无数”。

  

  《幻境》或许是最美的一幕。漆黑的背景加强了舞台的纵深感,在视觉上令人感到深邃、神秘。随着干冰制造的烟雾弥漫整个舞台,垂下的大幅白色纱幔塑造了太虚幻境的缥缈质感,十二金钗身着白色素衣在烟雾中缓缓现身,再加入云步、水袖等戏曲元素,摇曳风姿,美妙绝伦。“可叹停机德,堪怜咏絮才。玉带林中挂,金簪雪里埋。”“情天情海幻情身,情既相逢必主淫。”“欲洁何曾洁,云空未必空。可怜金玉质,终陷淖泥中。”……一句句熟悉的判词投影在纱幔上,高悬于人物头顶,如宿命般不可违抗,却又如云烟般转瞬即逝。

  

  《省亲》一幕让我最为震撼。傀儡般的服装,暗指了一入宫门深似海,万般无奈皆皇权。所有舞者的动作如同提线木偶,没有情感没有意志没有生机,通过手腕的抖动、躯干的佝偻和头部的垂吊等肢体语汇,表现出被封建统治麻痹的众人形象。披金戴银的元春在舞台中间被大大的黄袍套牢,整个人有种莫名的悲凉和孤独。从黄袍中挣脱出来后,她才重回真正的元春,和姐妹回忆嬉戏,对宝玉嘘寒问暖,和贾母相拥而泣。但一切转瞬即逝,音乐一变,元春又穿上了傀儡服,恢复到了面无表情的元妃。众人下跪行礼,拜的不是人而是权,金黄色的华衮既是皇家权势的象征,也是天伦人性的枷锁。今虽富贵、骨肉分离、生无可恋的场景预示着元春悲惨的命运,也预示着封建王朝终将灭亡。

  

  《游园》或许是最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一幕。十二金钗身着五彩盛装齐聚于舞台之上:宝钗扑蝶,惜春作画,黛玉读书,探春吟诗,熙凤记账,湘云醉卧……一呼一吸、一笑一颦、一起一伏间,眼波流转,韵律之致,如长卷画幅般在观众面前缓缓展开。编导在这里是非常尊重原著、注重细节的:入宫的元春和早逝的可卿分别在长案的两头,想融入进姐妹们的游园,或许只有在梦中。

  

  《葬花》是全书的经典,在舞剧中也成为描述宝黛深情的经典。花前月下、共读西厢、你侬我侬,尽显宝黛情真意切之美好。舞剧通过难度极高又无比默契的双人舞将情意绵绵、神魂交织的情绪尽数展现,观众似与宝黛同呼吸、共悲欢。深深的帷幔下,花谢花飞花满天,如梦如幻情永恒。

  

  后几幕也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。《元宵》的烟火,仿佛预示着十二金钗美丽而又短暂的一生和贾府即将衰败的命运。《冲喜》里用一顶轿子展现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,旋转之中悲剧已然拉开序幕,正是这顶轿子,把黛玉送入府中,又把她推向深渊。“傧相赞礼,拜了天地,红盖怔梦,泪洒相思地。”宝钗两人成婚,黛玉焚稿泪绝而死。一红一白的强烈对比,既是冲喜更是送葬。宝玉痛失所爱,在梦中追逐黛玉,黛玉随着一条白色纱幔坠落而消失时,我感觉自己和宝玉一样心碎一地,失去了人生的意义。

  

  舞剧取舍有道,用宝黛钗三人的爱情为主线串联展现了一些原著经典桥段。开头从宝玉转身遁入空门到千红一窟、万艳同悲的谢幕,宝玉再次转身,繁华也随即落幕,身后之人端坐于此,却白茫茫一片,似大梦一场。“只愿长梦不复醒,终有曲终人散时。”前后呼应,虚实结合,逻辑完整。它既超越了凄凄惨惨戚戚的爱情悲剧,又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挽歌,更像是灵魂独对苍穹关于“生命的终极意义为何”的亘古追问,是时间记忆,也是空间意向,如此真实,却又充满虚幻。

  

  十二金钗的服装设计我觉得可以打满分,舞者的服装兼具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表演所需的轻盈曼妙。据悉,设计师以明清画作、孙温的绘本和京昆戏曲为灵感,将云肩作为设计的核心元素,并从原著中提取“花”这一意象,以花卉的不同寓意作为性格特征关联十二金钗的命运。角色的妆容、眉型、首饰都十分精致考究,舞者似从古画中徐徐走来,为观众构建出如花摇曳般的十二金钗和一个色彩斑斓的大观园。

  

  本剧的编导和舞者大部分是90后,可以看出他们对经典的敬意,大部分剧幕尊重原著不说,对人物的还原度还很高。比如黛玉总是拿着一张白色丝帕,不是挡住樱桃小嘴就是捂住胸口,尽显“病如西子胜三分”的体态;宝钗喜欢拿着一把团扇,坐行立卧、一举一动都体现出端庄娴静;熙凤身着大红色如火一般登场,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,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,一双丹凤三角眼,无比彩绣辉煌,让人想认不出都难。还有妙玉的超凡脱俗,可卿的娇艳妩媚,李纨的贞静清雅……通过舞者的衣着、神态、动作都可以一眼认出。这些青年舞者一定是认真阅读了《红楼梦》,而且还下功夫专门研究了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征,才会如此精准到位。

  

  写了这么多可圈可点之处,为何我还是觉得有些小失望呢?我感觉整场舞剧最大的败笔就是《花葬》和《归彼大荒》两幕。我能理解编导想要创新,想表达十二金钗对命运的抗争、对封建社会的控诉,想弥补书中每位金钗都凄惨而又潦草收场的遗憾。但是我实在无法接受这种表达形式,太过现代,甚至有些阴森恐怖,和前十幕完全割裂开来。光秃秃的现代化舞台,什么纱幔幕布全都没了,有的是无尽的黑暗、惨白的灯光和一地的白花。十二金钗身着现代舞裙,在设计得和墓碑一样的高椅上,披头散发地卖力表达着哀恸和不甘,如同一群孤魂野鬼,让人从心底发寒。《归彼大荒》一幕中演员们几乎没有跳舞,匆匆结束,或许是为了表达金钗们从幻境中来,终归彼大荒?这又回到上面所说编导是90后的青年舞蹈家,敢于大胆解构与重构,表达自我对《红楼梦》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,也算是提供了从不同维度思考的意义。但我依然觉得,如果整场舞剧能在《团圆》一幕就结束,或许效果更好。

  

  不完美之处还在于人物塑造方面,除了上述金钗外,其他角色让人傻傻分不清楚。在我心里,每位金钗都应该有自己的颜色。比如湘云般明媚可人的女子应该是鹅黄色,但舞剧中的湘云身着深紫红色,以至于我到最后才分辨出哪个是她,这是我在《红楼梦》中第二喜欢的女子,让人略有遗憾。直到《游园》一幕我才认出惜春和探春,两人分着浅绿、深绿,一人手握画笔,一人手捧书卷,而迎春则是身着藕荷色,在舞剧中表现得异常活泼,让我一度以为她才是湘云。巧姐身着肉粉色,在舞剧中更是不易辨别,或许是她本身戏份就较少,让人很难记住吧。不过,能让观众去辨别十二金钗,本身也为舞剧增添了一些乐趣。

  

  舞剧的音乐用了大量的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。我明显听出有几个乐章是用87版电视剧《红楼梦》里的音乐内核改编而成,让我几度希望演奏演奏着就能听到熟悉的《枉凝眉》《葬花吟》……可到最后也没有。如果在《葬花》能再现经典的《葬花吟》,我想会加分许多。这或许是新生代青年编导想有更多创新的展现吧,不随波逐流,不与人雷同。

  

  舞剧《红楼梦》虽然已是上乘佳作,但还是少了让人印象深刻的舞蹈片段。《只此青绿》有青绿腰,《李白》有丽人行,《孔子》有采薇,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有渔光曲……这些舞蹈不仅出圈出彩,也让舞蹈爱好者们竞相学习,这也是舞剧更加成功的标志之一。此外,舞剧《红楼梦》在立意上也稍显不足,美则美矣,却缺了那让所有国人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震颤感动的心,更多的只是对原著的敬意和审美上的共鸣。这或许也是青年编导的局限性,所以才在舞剧宣传上加了三个字前缀——青春版。

  

  不管怎么说,这出舞剧能再次将经典翻热,让无数年轻人想要读读原著,而我也开始了重读《红楼梦》之行,就已算成功。但在打造经典、创作精品的道路上,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。愿我泱泱中华能出更多让不同人生相遇、不同心灵相识、不同理念相知的优秀作品,真正浸润国人的内心和灵魂。 


(作者单位: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)



编辑:刘瑶
中国共产党泸州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